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,从初为人师的懵懵懂懂,恍然间已过20余年。曾经苦心孤诣,伏案深耕,谋求专业的更快成长;曾经标榜过“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”;也曾经执念过“耕耘在绿草地,此生无怨无悔”…… 但是,期间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:我要成为一名怎样的老师?
这个问题直到拨通一位家长的电话方才释然。这是学校满意度调查前的一次例行全员家访,短暂的呼叫等待过后,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:“你好啊,李老师……”这样的问候竟让我有点猝不及防,不知所措。小L同学的妈妈,家访时最让我忐忑的一位家长,过去的两年中,每每电话沟通,不是语气淡漠,就是干脆拒接电话,所以这次我把她放在了家访的最后一个。而这一次的电话家访竟然出乎意料的亲切。放下电话后,我思绪纷飞:不只是小L同学的妈妈有变化,小L同学最近变化也很大,曾经早恋、痴迷网络的她,现在安稳了很多,课间、午后总能看到她或桌前、或角落读书的身影,尤其难得的是,以往作业一塌糊涂的她,现在语文作业总能按时上交,清秀、端正的字迹透露着她对语文、对文学的热爱。
“老班,您收到了吗?”初三刚开学不久的一个课间,她竟主动地上前问我。“什么啊?”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“获奖证书,我的!”这时,我才想起头前刚接了一个莫名的快递电话。匆匆地从传达取回邮件,拆开信封,里面有两个证书和一份报刊,一个证书是她的,荣获了“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——山东赛区一等奖”;另一个是优秀指导教师证书,署的竟是我的名字。静静地读完报刊上的那篇《心中的花儿开了》,清丽的文字里蕴藏着少年的梦想,热切而执着。很优秀的一篇文章,却不曾着我一字一句的修润,指导老师竟赫然署上了我的名字。我向她直言了我内心的这份羞愧和忐忑。“老班,您忘了?当初还不是您建议我写点东西投投稿件的?再说了,我的文章不都是按照您课堂上讲的谋篇布局、构思方式写的......”“怎么可能?她还当真了?”我心里不可思议地念着。我的确对她有过这样的期许,但那大都是“无心之举”。上个学期,我与小L同学正面交锋尤多,或是因为迟到,或是因为作业,亦或是因为上课睡觉......无聊、琐碎的教育、批评......那些日子,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她的不可救药和我的痛不欲生。与其天天不胜其烦,不如换个方式。为了能让彼此轻松一些,我对小L同学采取了“适度”式教育:一方面,有问题点到为止,绝不深究;另一方面,千方百计地寻找一切机会进行表扬。单单是这表扬,就让人搜肠刮肚了。思来想去,终于敲定了小L同学的两个闪光点:一是书写非常好,字体俊秀隽永,印证了她曾经有过努力和执着;二是课堂上喜欢看小说,虽然违反课堂纪律,但至少说明她喜欢读书。
秉承“适度”式教育,后来的日子,我们之间没有了“剑拔弩张”,少了喋喋不休,多了期许鼓励,多了言语交流......只是没有想到,课间闲谈时一句无心插柳的期许,竟在她的心中悄然发芽,甚至蔚然成荫。苏格拉底曾经说过:“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而是点燃,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。”著名的哲学家雅斯尔贝斯在《什么是教育》中写道:“一棵树摇动一棵树,一朵云推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”。或许,我们不经意的一个眼神,不经意的一次点头,不经意的一句鼓励,不经意的一种期许,因为用对了时空,让那些孤寂冷漠的心灵浸润了爱的雨露,让那双暗淡无神的眼睛重新看到了希望,让每个渴求尊严和信任的孩子获得了认同的幸福......这就是所谓的唤醒吧。心灵一经唤醒,热情一经点燃,就会熊熊燃烧得热烈而璀璨。
到底要做一名怎样的老师?我的心绪渐渐厘清。只要心中有爱,胸中有量,眼中有光(闪光点),我们就能静待花开。